他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如何向全社会传递爱的力量?中国网《高端对话》邀请圣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良正谈谈自己走向圣贤浙商的发展历程。
中国网记者:今天我在圣奥良正工坊看到很多木质手工小玩意儿,特别感兴趣。我想问一下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木匠?当初为什么选择当木匠?
倪良正:我是22岁开始学木匠。我们那个时候书读得比较少,初中毕业后就在家种田。那时候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计算社员工作量和劳动报酬的单位用工分,我从做一天3个工分开始,由于比较努力,开始兼做计工员,会计、再到生产队队长。那时当生产队长很辛苦,尤其是“双抢”季节,每天天微亮就要起床,到村头、村尾,吹两三遍哨子,喊社员起床做早工。同时,白天要带头与社员一起干活,晚上还要分粮食、开会、讨论工作,直到深夜,一连忙了个把月,头昏脑涨。觉得这样超负荷的工作难以承受,于是我辞去队长,去学了木匠。
倪良正:那个时候学什么手艺都辛苦的,木匠、泥瓦匠等都一样。那时的师徒如同父子,一方面,徒弟做得不好,学得不好,师傅可以骂,可以打,甚至可以用棍子招呼;另一方面,师傅家的活,就是徒弟的活,不仅要帮师傅给东家做木匠活,师傅家盖房、添瓦,砍柴、养猪,种稻、收谷,诸如此类,也都是徒弟的活。从自己家里到师傅家,要走十来里的路,挑着几十斤的工具,往往要走上个把小时才能到。
缺少恒心和毅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但放弃学艺回来的话,村里人会有一些流言飞语。那时候的社会不一样,很难去其他地方,没有退路。自己爱面子,所以坚持做了下来。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年的压力某种程度也是动力,促使我始终坚持。
中国网记者:在学手艺的这条路上您选择一直往前走,这种精神或者品质更多来源于您的家庭环境,还是师傅所教?
倪良正:我认为这些方面都有,是综合的因素,有家庭的,有自己的,也有村里的压力,更多的是考虑到自己的前途。那个时候择业有三种,第一是到令人羡慕的公家单位上班,第二是学手艺,最后是种田。就这三种出路,没有别的选择。
倪良正:我学了两年半的手艺,80年代中后期就去上海打工。那时正值改革开放,有一些泥工到外面包工程,很挣钱。他们回来时也比较风光,衣服穿得好一点,钱赚得要多一些。我们在老家做一天也就挣一块多钱。大家都穿布鞋,如果谁有一双解放鞋,就是“高大上”。所以在家里做的人也希望跟着他们到杭州、到上海去做。
我去了上海,在郊区造房子,我们住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工棚。那个时候造房子用毛竹、木头做架子,现在很多是用钢管。我们住的地方就是用毛竹、木头搭起来的,上面盖一点稻草,非常简单。上海冬天风很大,非常冷。
那时候打工,做什么工作、待遇多少等都是口头上说说的,不像现在有什么劳动合同。平时就领点生活费,年底再结账。到年底包工头他说没有钱,我们也就拿不到钱,后来就到上海的家具厂做木匠。
倪良正:在上海家具厂做工时,我通常喜欢做到最好,精益求精,做的家具也最多。老板认为我这个乡下人老实,比较信任我。他让我带了好几个木工到上海那边去做。但那时交通很不方便,从浦江家里到上海要两天时间,而且上海人排外,他们把所有不是上海的人都看作是乡下人,有着强烈自尊的我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看不起”。同时我做了几年后发现,那些家具我们自己都能做,于是就来到杭州,开始做家具。
中国网记者: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杭州创业初期,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曾遇到让您不能驾驭的困难吗?
倪良正:我那时候只带了2000多元,和几个兄弟朋友租了一间房子,就这样一个家具加工场开始了。当时没想太多,就是想赚点钱养家糊口。困难还是挺多的:一是我认为自己没什么文化,杭州的延安路、解放路看上去都一样,我一个人是不敢去的。二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并未赚到钱,有时候连买米买菜的钱都没有。
人家拿材料来让我们做一个柜子,工价几十块钱,但可能要做好几天。我们要付房租,还要去买一些设备,微薄的收入很难支付开销。有一次,我记得怎么都借不到钱了。父母说,早就跟你说这个不能搞,可你还不信。后来信用社看在我父亲的面子,借给我2000块钱。那是我的第一笔。
要解决温饱问题和生存下来的愿望激发了我的潜能。倘若要问一个人什么时候跑得最快?我认为,当有老虎在后面追的时候跑得最快。
中国网记者: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让您把企业定位在了办公家具的制造上?什么时候决定要专注于办公家具的?
倪良正:实际上我们不是规划出来要做办公家具,是在企业发展的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最初我们也没什么定位。当时做民用家具,只因为一开始就是人家拿材料来让我们帮他去做,而他们要求的都是民用家具。那为什么会做办公家具呢?有一些人是单位的负责人,他们认为我这个乡下木匠为人诚实,厚道,做事认真负责,就让我给他们做办公桌椅。于是,我们做起了办公家具。20世纪90年代杭州乡镇街道办的家具厂发展很快。他们有政府的支持,有厂房,有门面,有销售渠道,我们经常给他们做代加工。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做办公家具更划算一点。久而久之就以办公家具为主了。
中国网记者:企业在办公家具的道路中越走越好以后就有了圣奥集团。2000年,圣奥在萧山经济开发区购买了60亩土地,建设了一个现代化家具制造基地。据说在建造这个制造基地时,自有资金与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有没有想过投资风险或者质疑过自己的决策?
倪良正:创业的前五年,我们的生产场地一直在小河路,面积从200多平米扩增到3000多平米。后来在沈半路自建了一个,又在丁桥镇租了一个,共有三个生产场地,但三个地方很分散,加起来也不到1万平方米,管理起来也很不方便。为此我们想集中起来造一个大厂房,就在萧山经济开发区购买了一块60亩的工业用地。
我记得当时只有200万元钱,但厂房设备预估需要5000万元,土地款大概需要700万元。我们先是缴了土地预付款签了土地合同,再拿合同让银行授信,之后通过向朋友借钱缴清土地款,领到土地证后去银行,归还朋友的借款。建厂房和买设备,分别与建筑公司和设备供应商谈妥分期付款
那段时间每天都担心,但我相信自己的决断。我评估过这个地方,是国家级开发区,如果搞不下去,最坏的打算就是原价转让应该不会有问题。如果搞成的话,在那个时候就算是个大工厂,可以开拓全国的办公家具业务。
中国网记者:圣奥集团发展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让您都觉得惊心动魄的危机?您从危机的化解中总结了什么重要的经验?
倪良正: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帮一家海宁做真皮的供应商担保了近两亿元。后来他跑到加拿大去了,那是近三十年来经营之中的一个大危机。碰巧,当年的4月我们买了一块住宅用地,土地款10个亿。刚刚付了定金,5月2逃了。我想这下麻烦了。在公司内部经多次研究决定,我们把所有资产都理出来,请银行的人来我们公司审查企业的资产、现金和经营情况。银行看后,不但没有一家收贷,反而有多家银行增加了。事发时,几天几夜没有睡着,那时候压力真的很大。
中国网记者:据了解,圣奥集团连续九年位列国内办公家具综合实力第一名,您在创业初期曾想到能取得这些成就吗?
倪良正:刚刚开始的时候,没想过要做到全国最好,建什么大厦。那个时候我的目标连杭州买房这个问题都没想。1991年、1992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去买一部后面有斗的汽车。那时,我们每天用三轮车送家具、拉材料。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在水泥马路上汗跟下雨一样。创业初期,最大的期望就是今后能够买得起拖斗车,根本没有想过要做到全国最大。但我相信:只要把今天的事做好,把每一件事做好,就会有更好的明天。所以我们很多东西不是开始计划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中国网记者:现在很多中国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主研发,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您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的?
倪良正:我是农村做木匠出来的,刚开始的时候,什么是自主研发都不清楚。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楚产品自主研发和拥有发明专利的重要性。我们在国际性展会参展时,没有专利就要受到“”。有专利就有资格和条件,才能和国际优秀办公家具品牌同台竞争,这就如一个人有身份证和没有身份证的区别。
因此,我们在国内拥有国家级的工业设计中心,在德国柏林成立了圣奥欧洲研发中心,专注于办公家具的研发。2017年我们还和浙江大学成立了智慧家具联合研究中心,定向研究健康办公和智能办公等。智能化是未来的趋势,近几年来,智能化的人力成本每年都在提高。我们认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是智能制造的内核,尊龙app最新版本下载官网也是智能家具的制造保障。为了布局智慧工厂、开发智能产品,我们公司每年以一定增幅的工资吸引人才。
中国网记者:听说每届德国科隆办公家具展您都会参加,并且要力争走在世界前沿。去了德国有没有觉得中国制造与他们有差距?
倪良正:我们中国的办公家具行业跟世界行业的差距还是很明显,但是我们发展的速度很快,我们有信心缩短这个距离,达到与世界同行业优秀企业的同等水平。
现在办公家具行业先进的设计和制造主要还是在欧美。为了加快提升,我们在德国柏林成立了欧洲研发中心,为缩短这个差距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网记者:您这几年做了非常多的慈善项目。2011年9月,浙江圣奥慈善基金会正式揭牌,作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慈善基金会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您的社会责任。您觉得参与慈善事业是发自本真的善意,还是个人宣传、企业宣传的成分更多?
倪良正:我们做慈善的初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年我们在三轮车拉货的时候,内心很期望人家的车能帮我们带一下。后来,在经营企业过程中,我们碰到了很多困难尊龙人生就是博d88,也得到了很多帮助。当我们有些能力的时候,理应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二是因为改革开放我们发展起来了,我们的资源来于社会,理应去回馈社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我们在做慈善、公益项目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企业的美誉度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几十年的坚守使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一个办公家具的行业领先者,长期的善行善举向整个社会传递着仁爱之心。倪良正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善行善举,拿出200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成立圣奥慈善基金会,从而让善行有一个完善的载体,走一条自觉的、有计划的慈善之路。民族实业的兴起需要这样诚信务实的工匠精神,更需要这样无私的大爱。